當下中國,“創(chuàng)新”無疑是時代最強音之一。
從國家戰(zhàn)略到產業(yè)發(fā)展,創(chuàng)新驅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。宏偉藍圖的實現(xiàn),不僅需要頂層設計與宏觀政策的“大江大河”,也離不開每一個人參與創(chuàng)新的“涓涓細流”。然而,很多人卻覺得創(chuàng)新遙不可及,仿佛與己無關。捫心自問,到底是什么在阻擋創(chuàng)新?
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·亞當斯曾在《銀河系漫游指南》中總結過有趣的“科技三定律”:凡是我出生時便有的科技,都是稀松平常的常態(tài);凡是我15歲至35歲間出現(xiàn)的科技,都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力量;凡是我35歲后誕生的科技,都是違反自然規(guī)律、要遭天譴的怪胎。雖是戲謔之談,卻也勾勒出人們的普遍心態(tài):對熟悉事物安之若素,對新生事物本能抗拒,這便是“習慣性反駁”的思維慣性。
“習慣性反駁”是一種普遍存在、卻常常被忽視的思維習慣,它悄然侵蝕著人們擁抱創(chuàng)新、開拓進取的熱情與動力。它像一層厚厚的絕緣體,將好奇與創(chuàng)意隔絕在外,讓人們在面對異見或新生事物時,第一反應不是探索,而是質疑甚至否定。
現(xiàn)實中,“習慣性反駁”幾乎無處不在。
網絡空間是“重災區(qū)”。有多少討論,最終演變?yōu)?ldquo;抬杠”與“互噴”?一條新聞、一個觀點,總能引爆網民情緒,評論區(qū)里攻訐謾罵、非黑即白的標簽化觀點屢見不鮮。各種輿論反轉、“網絡獵巫”,正是習慣性反駁在群體無意識下的極端體現(xiàn)。
家庭生活同樣難逃其擾。且不論現(xiàn)在流行的家庭倫理劇集,只要看一看身邊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許多本該帶著溫情的溝通,總是終結于反問式對話。不知何時,反問句成了家庭溝通的常態(tài)。父母對子女的想法嗤之以鼻,認為“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”;伴侶對彼此習慣性否定,總覺得“你根本不懂我”……久而久之,家庭或不再是遮風擋雨的溫馨港灣,反倒成了關系緊張的戰(zhàn)場。
工作與學習中,這又是創(chuàng)新的“攔路虎”。面對新技術、新事物、新思路,一些人總能迅速找到“不可行”的理由。“我們以前沒這么干過”“這個風險太大了”“條件還不成熟”……這些并非惡意阻撓,而是思維定勢使然,害怕打破現(xiàn)狀,乃至固守謬誤。
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“習慣性反駁”?成因多種多樣。
心理層面,這是一種面對未知、缺乏安全感,維護自我認知的本能性條件反射。當新信息與固有認知不同時,大腦傾向于選擇難度最小的下意識抗拒,而非難度更大的消化整合信息。從外在原因來說,信息過載讓人無暇深思,社交平臺的匿名與即時性則卸下非理性交流的顧忌。鍵盤一敲,反駁成自然,理性思考卻被拋諸腦后。進而言之,如果社會層面缺少鼓勵創(chuàng)新、容忍試錯的環(huán)境,也會助長這種保守心態(tài),造成“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”的氛圍。
“習慣性反駁”的危害不言而喻。對個人而言,它限制了視野,固化了思維,容易滋生負面情緒,影響心理健康,破壞人際關系;對家庭而言,它侵蝕親密關系,讓溫情在無謂辯駁中消散;對職場而言,它扼殺了創(chuàng)新火花,造成群體的無謂內耗。
在呼喚創(chuàng)新的當下,“習慣性反駁”無疑是阻擋我們進步的巨石。走出這一思維陷阱,關鍵在于轉變意識與訴諸行動。
培養(yǎng)“延遲表態(tài)”的習慣。反駁念頭一起,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,別急著“開炮”,讓思考先行,沖動自然退場。
擁抱好奇心。面對不同聲音或新奇事物,別忙著搖頭,試著鉆進去看看。把“不可能”換成“為什么不”,好奇心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承認自我局限。不以已有的知識、經驗或職位自居權威、自束手腳,勇于承認自己的認知盲區(qū),樂于認錯改錯。將不同意見視為完善思考、激發(fā)創(chuàng)新的機遇,學會在交流中求同存異、汲取養(yǎng)分。
這并非要求我們放棄批判性思維,而是要讓批判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。批判性思維與“習慣性反駁”有著本質區(qū)別,它不是為了反駁而反駁,不是為了拒絕而解構,而是為了促成去建構。真正的批判性思維,將使得思考更深入、更全面,更好預見創(chuàng)新道路上可能出現(xiàn)的問題,從而催生出更成熟、更有質量的創(chuàng)新方案。
當然,營造鼓勵創(chuàng)新、包容試錯的社會氛圍同樣重要,這需要家庭、學校、單位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。只要每個人都能多一分開放,少一分固執(zhí);多一分嘗試,少一分抵觸,有志于“深度求索”,無數(shù)個體的“心能量”就能匯聚成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的洪流。(程誠)
信息來源:中安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