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基層調研關鍵要“沉到底”

訪問次數(shù): 34        作者: ahjgbzw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11

[字體: ]

    深入基層調研是我們黨推動工作的一種重要方法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,從群眾中來、到群眾中去,深入基層調查研究”。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第一項便是改進調查研究,明確要求“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”。深入基層調研,關鍵要“沉到底”,來到一線,抵達民心,夯實根基。

  有些黨員干部下基層調研并沒有一沉到底,而是下到了“夾心層”??雌饋淼搅嘶鶎樱瑢嵸|上應付敷衍,成為一種“作秀”:個別領導干部以工作繁忙、時間緊張為由,下基層只是下到下級部門,看看資料、查查表格、翻翻臺賬;到了相對偏遠的地方,也是浮于表面,在座談會等場合聽個大概。有的人到基層,往往是坐在車里“察”民情,隔著車窗“看”基層,會議室里“電話問情況、微信要數(shù)據(jù)”,賓館里面聽匯報,做了“井中的葫蘆”,看似深到了下面,實則還浮在水面上。“下夾層”不僅不能解決基層的問題,而且損害黨的形象、損害干群關系,讓惠民政策在“最后一公里”淤塞,使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成為“紙上承諾”,最終侵蝕基層治理的根基。

  “夾心層”和真正的基層,還隔著好多層,不穿透“夾心層”,很難揪出真問題。“夾心層”里“熱熱鬧鬧”,見到的是笑臉、聽到的是好話、看到的是成果;真正的基層則相對“冷清”,可能困難多矛盾多,還會直面群眾的急難愁盼,看到愁眉苦臉,聽到唉聲嘆氣,甚至還會聽到罵聲怨聲。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,穿透“夾心層”,實實在在下基層、認認真真搞調研??h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下鄉(xiāng),住在農民的草庵里、蹲在牛棚里與百姓交談,經常會在下鄉(xiāng)的村里“蹲點”;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走農戶、鉆羊圈、爬山場,足跡遍布全縣所有鄉(xiāng)鎮(zhèn)村居,和老百姓細算經濟賬、共謀脫貧策……他們把腳印留在了基層,把汗水灑在了田間,也托舉起一個地方的發(fā)展。黨員干部要積極發(fā)現(xiàn)和解決基層的具體和實際問題,真心誠意地為老百姓解決難事、急事和憂心事,讓深入基層調研真正成為密切黨群關系的橋梁紐帶,推動解決問題,促進事業(yè)發(fā)展。

  深入基層,不僅要縮短物理距離,使“身沉”更徹底,還須從“身沉”到“心沉”,縮短心理距離。黨員干部要沉到群眾生產生活的地方,沉到情況最真實的地方,沉到問題最突出的地方。近的遠的都要去,好的差的都要看,贊語罵聲都要聽。只有走地頭、坐炕頭、看灶頭,才能真正弄清楚群眾想什么、要什么、盼什么。

  深入基層前要做好充足準備,不能把基層調研當作“旅游打卡”,漫無目的地逛逛了事。必須強化問題意識,帶著工作思路,這樣才能在調研中有的放矢、抓住重點。要多走“小路”,少走“精品路”,多聽一聽基層和一線的聲音,多積累第一手材料。下功夫查找突出問題和現(xiàn)實困難,下功夫發(fā)現(xiàn)基層的有益探索,下功夫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,為制定政策、方案打下堅實基礎。

  基層是與人民群眾直接聯(lián)系的層級和場域,是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,也是充滿活力和創(chuàng)造力的地方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,沉到基層全是思路對策。要聚焦群眾訴求,把調研的成果切實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對策,使想出來的點子、舉措、方案符合實際情況、能夠落地生效。調查研究不能“空對空”,解決問題更要“實打實”,這樣才能真正與群眾心貼心,總結基層的好經驗,解決百姓的煩心事。

 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7月11日 09 版)